新的研究为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创作的营销人员带来了令人惊讶的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能够非常准确地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和图像。这一事实表明,人类的直觉和识别人造风格的能力比以前认为的要强。因此,这两项研究的结果都为品牌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在内容营销中的潜力,同时又不失去受众的信任和真实性。
这些研究的一个有趣方面
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最重要接收者是具有决策权的老年人。这一人群往往是许多品牌的关键,他们对人工生成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怀疑态度和更低的容忍度。这应该促使营销人员思考目标受众并调整他们的沟通策略。如果目标是接触更有经验和影响力的消费者,那么在直接沟通中节约使用人工智能可能是更明智的做法。
鉴于这些发现,将人工智能的使用限制在幕后任务似乎是一个明智的策略。人工智能可以为广泛的研究、数据分析或高效的文本编辑提供宝贵的帮助。这样,品牌就可以利用其速度和效率,而不必担心因内容看起来不自然而疏远受众。因此,强调直接沟通中的真实性和人情味成为与消费者建立和维持牢固关系的关键。
消费者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
数字营销顾问乔·杨布拉德 (Joe Youngblood) 的一项研究对美国消费者识别人工智能创建的图像的能力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一项涉及 4,000 多名各个年龄段的美国人的调查显示,平均而言,71.63% 的受访者在并排展示真实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时能够正确识别人工生成的图像。如此高的成功率表明消费者越来越注意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志。
有趣的是,检测率根据显示的内容类型而有很大差异。名人图像(例如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黑寡妇)和动物照片(特别是小孔雀)的检测准确率高达 87% 以上。
同样,在自然景观和太空图
像的情况下,意大利乡村和木星的具体例子分别实 viber 数据 现了超过 88% 和 83% 的正确识别率。这些结果表明,某些类别的视觉效果似乎包含更突出的伪影或背叛人工智能的特征。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图像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难区分。只有 18.05% 的受访者正确识别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埃菲尔铁塔,大约一半(50.89%)的受访者能够识别人工生成的乔治·华盛顿的图像。这些发现表明,对于一些标志性物体或肖像,由于其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而且 自定义仪表板 人工智能可能不会产生如此明显的差异,因此人工来源检测的准确率要低得多。但总体而言,乔·杨布拉德 (Joe Youngblood) 的研究证实了消费者识别人工智能创造的内容的能力日益增强。
人们对人工智能撰写的内容也存在类似的怀疑
Hookline& 的另一份报告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认知提供了进一步的重要见解。一项针对 1000 名美国受访者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具体为 82.1%)
这些发现强调了消费者对人工智 台湾新闻 能生成内容的存在和特征的认识不断提高。尽管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越来越受欢迎,但消费者似乎越来越无法将其与人类创作区分开来。 Hookline& 首席执行官 Christopher Walsh Sinka 指出,创作者和品牌不应认为他们的观众会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一无所知。